logo-bg
logo-bg
跳至主要內容
deco
deco
deco
deco
deco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MUSIC, ISLAND, STORIES: Pop Music in Taiwan】
:::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 MUSIC, ISLAND, STORIES: Pop Music in Taiwan】

【我們的歌 我們的時代】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是臺灣第一座以華語流行音樂為主題的展覽館,擁有專屬流行音樂的展覽與典藏資源,推廣流行音樂文化,期以傳承經典開創新貌。本展旨在呈現臺灣流行音樂的演進史,透過沉浸式展覽體驗,呈現臺灣流行音樂在各個階段與面向的成長與變化。策展方式以音樂為主體出發,跳脫以往的觀展型態,結合多重感官體驗,帶領參觀者進入臺灣流行音樂發展的時光隧道。

 

 

序章:記憶的和弦

音樂一直都在我們身邊,一首首歌曲見證了時代動盪、政權交替。每一代人的心裡,都有屬於自己的歌。

臺北圓環

在早期,歌謠只能口耳相傳;1930年代,唱針落下,樂音響起,臺灣有了第一首自己的流行歌曲。從日治時期的「歌仔本」到收音機、留聲機,再到江湖走唱及唱片行的「曲盤」和錄音帶,臺北圓環無疑見證了臺灣流行音樂早期的發展,更充實了好幾代人的耳朵。

 

時代電器行

從可以放進口袋的電晶體收音機,還有黑白到彩色的電視機,再到手提式收錄音機,當然還有卡式隨身聽……,一間電器行的小小櫥窗,也共同見證了我們擁有的音樂時代。

 

臺北戲院(電影主題曲的故事)

1932年的「桃花泣血記」是臺灣最早的流行歌之一,也是同名電影的主題曲,自此流行音樂和影視產業有了很深的連結。電影工業的全盛期,也是唱片產業景氣最好的時候,並留下了無數經典作品,例如:一個紅蛋、望春風、港都夜雨等膾炙人口的歌曲。

 

火車火車

隨著現代化及都市化的發展,火車搭載著離鄉遊子到遠方追尋自己的夢想,這班列車承載著滿滿的夢想與離鄉的惆悵,歌曲律動伴隨著這座島嶼從農業化走向工業化再到目前以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化社會。

 

唱自己的歌(民歌時期)

曾經有一個時代,年輕人靠著一把吉他、一本小歌本及一台手提式收錄音機錄Demo,自己寫歌自己唱。這些歌曲透露著濃濃的文藝情懷,他們經常以詩入歌,讓流行音樂也有了更多文學底蘊,並為之後的流行音樂奠定了良好根基。

 

年輕人的精神世界

臺灣的政治社會氣氛在1980年代漸漸鬆綁,也因此誕生了許多有態度的歌曲,呼應著一代代年輕人的挫折和焦慮,也唱出了他們的夢想和天真,字字句句更顯露出他們的青春熱血。

 

音樂愛情故事

人生中總有一首歌會唱出你在戀愛時的歡喜悲傷、猶豫徬徨以及所有不為人知的心情,當熟悉的歌聲唱起,你會想起哪個心上人?還是曾經的自己?

 

唱片的出生

一張專輯的完成,從創作、編曲、錄音、配唱、後期製作到視覺設計、行銷宣傳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有專業工作者分工合作,一起來看看,一張專輯是如何製作完成的。

 

音樂的魅力(臺灣音樂的多元與包容性)

臺灣這片土地融合了豐富多元的文化,除包含臺語、客語、原住民、新住民的母語歌曲外,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華語歌手亦視臺灣為最重要的流行音樂基地。因這樣兼容並蓄的精神,讓這裡充滿了抒情、搖滾、舞曲、嘻哈、R&B、電音等各式曲風。

音樂現場

1990年代,地下樂團在簡陋的Pub駐唱,創作歌手們也開始在Live House演唱。而後,這些曾經被貼上「地下」、「邊緣」標籤的音樂展演空間,漸漸演變為多元音樂文化的創意基地,近年各式音樂祭、音樂節,更吸引數以萬計的聽眾,讓聲氣相投的音樂人連結在一起,直至今日「獨立音樂」已成為青年人心目中的「主流」。

 

生命的現場(演唱會體驗區)

團隊採用大型四面投影,結合精心規劃的舞台燈光及雷射,以最新科技重現演唱會現場的震撼。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好好享受這場音樂饗宴吧!

 

展覽資訊

展覽日期:2021/9/18 (六),為期五年

展覽地點: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文化館

營業時間:每日10:00-18:00、週一休館 (9/20連續假日對外開放)、最晚入場16:30

 RFID網站入口請點我

 

 

售票網址

OPENTIX https://www.opentix.life/event/preview/1433614285410582533

● 因應疫情,本展覽採取預約參觀制,將分時段售票。

 

北流臉書

北流 IG

 

感謝名單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策展單位|INCEPTION 啟藝

策展人|梁浩軒

共同策展人|李明道、馬世芳、五月天瑪莎

策展團隊|曾詩婷、王思雅、林君澤、戴家佑、黃意淳、簡青玲、尹方平、朱庭誼、林宛賢、葉思嘉、朱品堯、林蔚軒、劉曉綺、黃華男

語音導覽 / 引言人

序章 / 記憶的和弦|李宗盛

臺北圓環|文夏、文香

時代電器行|陶晶瑩

臺北戲院|劉若英

火車火車|羅大佑

唱 自己的歌|陶曉清

年輕人的精神世界|陳綺貞

音樂愛情故事|張艾嘉

唱片的出生|五月天 阿信

音樂的魅力|王力宏

音樂現場|伍佰

英文語音導覽引言人|9m88、ØZI

語音導覽文案|盧建彰

語音導覽音樂總監|王希文

聲響設計|王希文、朱彩蓁

音樂剪輯|王希文、朱彩蓁

混音/後期輸出|林尚伯、杰林藝術製作

展覽主視覺設計|IF OFFICE

動畫製作|拾荒文化影像有限公司

動畫製作統籌|邱煥升

動畫專案管理|張聖壯

臺北圓環

V1 動畫設計|張斯潔

V2 動畫設計|張釋文

3D 光雕動畫|Vicent Huang、邱煥升

肖像繪製|李俊陽

投影mapping工程|邱煥升、張聖壯、許慈晏

時代電器行

動畫設計|徐瑜婷

臺北戲院

剪接|邱煥升、許慈晏、張聖壯

火車火車

動畫設計|張釋文

年輕人的精神世界

V1 動畫設計|陳穎潔

V2 插畫設計|林昕

V3 動畫設計|陳紫蘋、張斯潔

投影 mapping 工程|邱煥升、張聖壯、許慈晏

音樂愛情故事

V1 版動畫設計|曾培語

V2 版動畫設計|張斯潔、陳紫蘋、戴婉婷、火柴人、李祥麟

音樂現場

剪接|邱煥升、許慈晏、張聖壯

唱片的出生 訪談人

製作人|小蟲、王治平、陳建騏

唱片企劃|葛大為、張培仁、陳勇志

錄音師|鍾國泰、林正忠

唱片的出生 訪談影片|純粹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攝影、剪接 邱晧

攝影組 簡志宇、左昕樺

常設展紀錄片

導演|沈可尚

企劃|傅榆

製片|洪廷儀

執行製片|林澤豫

製片助理|陳詠雙

攝影|盧元奇、林郁盛

攝影助理|丁冠濠、詹子徹

錄音|猴子電男孩影藝有限公司

燈光|和寬攝影器材有限公司

剪接|傅榆

剪接助理|傅筑

字卡設計|林郁盛

字幕翻譯|Lîm Ka-gî

後期製片|林澤豫

聲音後期製作|偉博錄音室

混音|沈冠倫

影像後期製作|時間軸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調光|洪文凱

演唱會展區

製作團隊|必應創造有限公司、音色製作股份有限公司、三點水娛樂製作公司

製作人|馮建彰

製作統籌|林珮琪

演唱會展區 AR 製作

剪輯與動畫設計|王芳俊

演場會展區紀錄片

導演|8ID STUDIO

專案經理|劉任修

攝影師|魏奕旻、張天城、吳東峻

後期|吳東峻

展場平面攝影|汪德範

諮詢委員|Hush、王希文、白紀齡、李建復、李明璁、李奇明(阿強)、吳永吉、吳武璋、侯季然、徐睿楷、陶曉清、商台玉、陳端端、陳宏宇、陳德政、陳彥豪(舌哥)、陳瑞凱、葛大為、張鐵志、葉雲平、詹仁雄、劉國煒、藍祖蔚、顏廷憲、嚴敏